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黄天之世第53节(2 / 2)


  传令兵手持着令旗,将许安的军令传向四方。

  “大纛有令,加速行军!”

  “大纛有令,加速行军!”

  “大纛有令,加速行军!”

  山道上缓缓前进的黄巾大军,在得到军令的下一刻,便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如果有人在云层之上,就能看到,黄巾军行军的队列此时正如同一条湍急的江流一般。

  ……

  此时已是中平二年六月中旬,虽说于毒是主动归顺,但于毒麾下加上白绕和畦固两人,共计三万多人,兵员总数和许安此番南下带的军士相差无几。

  许安将刘辟和他统率的三部军兵尽数留下,驻扎在老虎寨和老虎山下的大寨中。

  因为白绕寨算是唯一北上的通道,所以许安也留下了龚都麾下一部的两千多人的军兵来镇守,还从自己和张燕手下还分出了两部的军兵去接受于毒麾下一些重要的据点和关卡。

  还有就是作为偏师去骚扰南下的另外两处关卡,青岩绝和浊泉谷,防止杨奉将兵力集中。

  也因为如此,所以此番进攻杨奉,黄巾军方面其实只有,许安直辖的两部黄巾,还有张燕麾下的一部黄巾和龚都的两部黄巾,共计只有一万一千余人。

  然后便是被简单整编了以后的于毒部,大概三部的军士约莫七千余人,白绕和畦固各带了一部的军士。

  许安军方面,共计两万三千余人。

  杨奉方面,赤石岭山顶是杨奉军的中军,此处驻扎了三千余人,由杨奉亲自坐镇。

  赤石岭岭下又设一处大营,也就是河谷大营,由徐晃镇守,杨奉不仅给他点了四千名步军,还加上了几乎所有的马军,虽然杨奉军中战马不多,但东拼西凑也凑到了五百余骑。

  至于苦唒,他在他所守的关卡只留下了数百名军士,几乎是倾巢而出,带了三千余人参战,被杨奉安置在了赤石岭另一侧的山脚,和河谷大营相对的方向,两营隔了一里的路程。

  而在这两处大营之中,在赤石岭的山腰处,杨奉军还有一处营寨,是由杨奉弟弟杨恩镇守,也有三千余人,作为杨奉中军的屏障,也可以支援两侧的营寨。

  对于此战杨奉几乎毫无保留,将所有的家底都拉了出来,此战他杨奉只能胜不能败,败了就是万丈深渊,成了山中的“京观”。

  杨奉军中诸多头领也听闻了“京观”一事,出入为盗匪,谁人手上没写无辜人命,就算没有,那雷公麾下可是大小统领近百人被许安尽数诛杀。

  这样一来,杨奉军中的士气反而是诡异的高昂了起来,颇有种破釜沉舟的气势。

  ……

  赤石岭上,杨奉军大营。

  一名背插着小旗的斥候匆匆赶来,翻身滚下马鞍,来不及喘气便快步走进了面前的营帐中。

  营帐中,杨奉正和徐晃还有数名顶盔贯甲的军官正围在一副堪舆图前商议着部署。

  斥候进营帐直接喊道:“黄巾军前锋已在磐石岭山处扎营,现如今我军斥候正和黄巾军斥候交战。”

  “再探。”杨奉抬起了头来,将手中的马鞭放在了案桌上,“终于来了……”

  “诸位,随我出帐看看这传言中的许安到底有几斤几两。”

  杨奉按住腰中的佩刀,心中略微安稳了一些,稳了一下心神,率先走出了营帐。

  徐晃和帐中的军官也是跟着杨奉一并走出了大帐。

  第九十四章 合战赤石岭(三)

  杨奉走出大帐,从帐内阴凉的地方走到了阳光底下,刺目的阳光让久在营帐中的杨奉微微有些眩晕,他眼睛一时间还没有适应过来,映入眼帘的只有一片金光。

  用手遮挡着天边刺目的阳光,杨奉总算是看清了远方黄巾军的营寨。

  原本磐石岭营寨上插着的蓝色旗帜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杆杆高高耸立的土黄色军旗。

  而在磐石岭上方山岭的山道上,一队队黄巾军的军士正向前行进,彷佛无穷无尽一般。

  整个磐石岭好像被土黄色的汪洋淹没了一般,漫山遍野的旌旗,密密麻麻的军士正在山间行走着,甚至在磐石岭下的河谷已经出现了数队正在飞驰的游骑。

  就算相隔数里,杨奉的耳边好像也隐隐能够听到对面黄巾军中的喧哗声。

  黄巾军的中军直接设在磐石岭的山腰上,居高临下,营寨用简陋的拒马和木栅栏团团围住,在这处营寨之中,一杆土黄色大纛和一面虎纹黄旗醒目的耸立在其中。

  杨奉眯起了眼睛,也不知道阳光过于刺眼,还是想看得再清楚一些。

  他知道此战的对手许安就在这处营寨之中,在那面土黄色的大纛之下。

  徐晃遥望着远处的磐石岭,微微有些震撼,他随杨奉起事以来,最多也不过带领千余人厮杀作战,这种万人级别的战役还是第一次参加。

  杨奉放下手臂,看着远处的黄巾军营寨,沉声说道:“各回营寨,按原定计划御敌,非得军令,不可擅自出战。”

  军令既下,一众将领轰然领命,跨上战马往自己的驻地奔去。

  徐晃应命后也是转身欲走,但这时杨奉却叫住了他。

  “公明。”

  徐晃止住脚步,转身看向杨奉。

  杨奉上前了几步,拍了拍徐晃的肩膀郑重的说道:“河谷大营地势犹为重要,务必小心,我听说许安军中有一军名为‘黄天使者’全身皆披重甲,持刀盾,到时候可能会放在冲击河谷大营的序列中。”

  “多谢主公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