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黄天之世第101节(2 / 2)


  但城墙上的黄巾军武卒已经杀来,汉军的阵势已崩,溃势已成,大量的壮丁,和豪强家兵、家奴争先恐后向后逃去。

  这些汉军的将校根本止不住溃势,有人被溃兵裹挟着向后,有人被溃兵撞到在地,甚至还有人被愤怒的逃兵当场击毙。

  ……

  高都城上喊杀声越发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土黄色的旗帜飘扬高都的墙头。

  汉军正在溃败,黄巾军正在进军!

  高大的城门被控制了城楼的黄巾军打开了,沉重的大门刚刚露出能容纳一人门缝,城门外早已严正以待的黄巾军士卒已经从其冲入了城内。

  “天下大吉!”

  无数黄巾军的士卒狂呼酣战。

  中平三年,夏,八月十三日,巳时五刻10点15分,高都陷落。

  第一百六十一章 长平

  高都陷落,上党郡南部门户被太行的黄巾军打开。

  整个上党郡就此暴露在了黄巾军的兵锋之下,上党郡原有的郡兵,加上张懿新募的郡兵也不过才六千之数。

  驰援阳邑的汉军就去了一部两千四百人的郡兵,高都两千人,整个上党郡内部诸县不过只有一千六百余人,如何能挡住许安麾下黄巾军的攻势。

  而且这些郡兵大部分都是新募的士卒,与原先的老卒相比远不如也。

  八月十三日,黄巾军占领高都,俘虏汉军三百人,长驱直入上党郡中部。

  高都北部的汉军斥候几乎是在黄巾军刚刚占领高都后,就立即北上将高都陷落的信息的回报给上党郡的郡守王贡。

  王贡收到高都陷落的消息时,眼前一黑差点晕死了过去。

  阳邑的汉军迟迟未能建功,如今还在和八尺山的“蛾贼”鏖战。

  如今整个上党郡只剩下了一千六百多名军士,就这些兵力如何挡得住那如狼似虎的太行“蛾贼”啊。

  王贡此时也顾不得其他,急忙通信各部汉军望长平集结,困守城池只是将死亡延长些许。

  高都城城坚池固,尚不能抵御黄巾军五日的猛攻,其余诸县城城池武备远远逊色于高都,又如何能挡住太行的“蛾贼”。

  高都已破,最后的防线就是长平,也只有在长平,借助长平的地势才有可能坚持到卢植带领的并州军主力来援。

  王贡收到高都陷落的消息后,立马通令郡内的豪强世家。

  上党郡内的豪强世家此时也感受到了黄巾军的威胁,要知道,那些落入黄巾军之手的豪强世家从来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百年家业尽遭“蛾贼”毁坏,斯文扫地,甚至性命难保。

  此时从郡守王贡的口中,得知了高都城陷落的消息,也是纷纷保证配合王贡的行动了。

  王贡本人就是太原王家出身,如今情况紧迫,也不顾得什么规矩,律法。

  他匆匆召集了周围的汉军,甚至连驻扎在壶关的汉军都调出了些许,派往长平北部。

  汉军也勉强在长平的北部集结了一千余人的郡兵。

  而且驻扎长平北部的汉军得到了大量的援助,各县将武库中储存的所有武备几乎都拿了出来,来武装这些军士。

  各豪强世家家中的家奴和家兵,还有大量的壮丁、民夫,他们都被派往了长平北部。

  等到在八月十六日,黄巾军的前锋抵达长平南部时。

  此时的长平北部汉军东拼西凑之下,总算是凑出了六千余人,但是其中战力有几何,就连他们的统领王贡都不得而知了。

  但是现在来说,有王贡在长平亲自坐镇,加上保卫乡土的口号和赏金在内,起码此时汉军一方的士气还算是看得过去。

  至于八尺山南部的军司马郭华,因为有卢植的军令在,郭华还是留在了八尺山南部继续袭扰黄巾军的营寨。

  不过上党郡危机,王贡还是命令郭华从中也分出了两曲的士卒赶赴长平北部。

  黄巾军的前锋斥候探听到了长平有大量汉军的情报,就立马将其递交给了许安。

  许安刚收到斥候的探报时根本不敢相信,刘辟现在正和卢植在八尺山鏖战,并州北部的汉军除非是插上双翼飞过来。

  而如果是上党郡的郡兵那也不可能,因为在晋城就有两千汉军,八尺山一部汉军怎么也有两千五百人左右。

  上党郡又不是边境州郡,又不是那种富裕的州郡,怎么可能养得起一万多郡兵?

  等到许安带着黄巾军的主力来到长平南部时,带着亲卫队在土丘上观察后,便发现了一些端倪。

  汉军的营寨显得颇为杂乱,而且根本没有多少汉军的斥候出来探知,黄巾军的斥候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

  根据黄巾军斥候的探报,汉军的斥候比之前遇到那些汉军要孱弱的多。

  这就有些不合寻常了,先是汉军的斥候只是和黄巾军斥候发生了两三场交锋,就将整个战场的控制权拱手让给了黄巾军。

  再者就是汉军的营寨显得闹哄哄的,不少汉军还在砍伐着树木,才刚刚准备搭建营寨。

  修建好的营寨大多数位置根本不符合常理,而且营寨也是修得横七竖八,一些营寨连箭楼都没有设置。

  如此怪异倒是让许安有些疑惑了,汉军扎营都是有讲究的,怎么会是如此行事。

  这样怪异的营寨倒是让许安响起光合七年在冀州的时候,黄巾军的营寨大多数就是如此搭建的,但黄巾军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熟悉军阵,还有安营扎寨。

  汉军的统领一般来说基本都是有过此类的经验,万万不可能做出如此啼笑皆非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