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74节(1 / 2)





  大队干部们就笑了起来。

  张主任他们道,“苏书记啊,这个饲料咋弄啊,社员们都不懂。让他们花钱买,花粮食换,他们也不一定乐意呢。别看他们整天看,那就是为了图个新鲜。”

  苏青玉道,“先不给他们,咱自己队里的养猪场先做实验,让大伙儿看看成果。好不好,一个月就能看出效果了。到时候用不用,让社员们自己做决定。优先供应社员。”

  张明一听,笑了起来,“全部给我们最好。”养好了大肥猪,早点回城去。

  朱琳道,“怎么能全给你们呢,书记说了,这是要供应给社员的。

  张明:“……”

  苏青玉道,“先喂一头,喂一个月。如果有效果,肯定是要优先供应社员的。张明同志,辛苦你了。”

  张明咳了一下,“书记,我会完成任务的。不过为了更有说服力,我建议让朱琳同志来监督这项工作,由她每天来观察猪的成长情况。记录数据。以免有人说我们掺假。”

  他说有人的时候,故意看了眼朱琳。

  朱琳正要张嘴喷回去,就听苏青玉说道,“也行,朱琳啊,你就负责这项工作。”整天斗来斗去的,得让她吃点亏。

  朱琳:“……”

  队里生产出了第一批饲料,意味着饲料厂是正式开起来了。

  社员们对这样新式东西也很好奇,因为没见过,所以谁家也没先动手,只等着队里来给他们讲解清楚点,才好拿主意。

  结果队里都不给他们讲解。

  还是听小队长说了,队里担心效果不好,让他们损失财产,所以先在队里养猪场做实验,效果好了,优先供应给他们这些养猪的社员。

  这可把这些社员们感动坏了。为自己之前的犹豫感到心虚。

  队里都这么一门心思的为他们买回了机器了,他们还犹豫个啥啊。

  亏点咋了,这次买机器可用不少钱呢,米面厂收粮食加工就是为了还债。这可都是为了大伙儿了。

  就为了这一点,大伙儿都决定了,甭管实验效果好不好,反正只要吃不死猪,他们就每家每户买点儿,支持一下厂里。好歹把债还上。

  自家人不支持自家人,队里没钱了,以后还咋搞发展?

  就在队里一门心思的等效果,想方设法还债的时候,海城饲料厂的电话打到了苏家屯了。

  打电话的是高厂长。

  “苏书记,你之前的提议啊,我们厂里经过几天的开会,决定想先试试看。现在你们大队合作办厂。不过就是这个形式,我们是不是得具体商量一下?”

  苏青玉一听,顿时乐了。

  忍住激动的心情,尽量平静道,“这样吧,你们可以安排人员来我们队里考察,我到时候再带你们去公社和县里考察,具体商量合作的方式。怎么样?”

  “行,到时候我们安排同志过来。不过苏书记,这是对于我们厂里来说头一次的实验,希望你们能够用心对待啊。为了这个事情,我们可是开了几天会了。”

  苏青玉严肃道,“请您放心,这也是我们苏家屯第一次尝试这种模式,我们也很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

  “好,那到时候面对面商量。”

  挂了电话之后,苏青玉从椅子上站起来人,止不住的想笑。

  这样办起来,以后队里可就能省很多钱了。

  要是成了,不止不用还债了,连之前的几千块钱也能收回来了。

  一想到那么多的钱,她就忍不住搓手。

  别看花的时候大大方方挺爽快的,实际上她心里比谁都肉疼。

  这可真的都是人民群众血汗钱呢,一分一厘都是珍贵的。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八点半见。

  第146章

  趁着饲料厂还没来人, 苏青玉就先和队里召集开了个会议。把队里有可能和饲料厂合作办厂的事儿说了。

  队里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情况, 还能合作办厂的。

  苏青玉解释道, “我就打个比方吧, 有些大厂他们在全国各地也都建了分厂了。他们归总厂管,但是也归当地的政府管。赚的钱也要交一部分给总厂和当地政府。咱这个和这个模式差不多, 但是我还要和他们谈,厂子主要是我们自己人管,不要他们管。咱这地方是农村,他们大城市工人肯定也不乐意来。”

  苏卫国道,“他们会同意吗?”

  苏青玉笑道,“必须同意啊, 咱们建厂也是为了给咱们自己队里人更多优惠, 如果按照他们的管理,我们就不好操作了。而且万一他们什么时候撤走分厂怎么办?所以主动权我们必须争取。”

  苏大宝担心道,“那以后咱们不也要给他们分钱吗?”

  苏青玉摇头,“咱们不能这么算, 毕竟如果合作,这批买机器的钱他们得退回来给我们。咱相当于没出啥钱就开了个厂子。可以安排更多的工作岗位,可以给队里增加收入。咱自己队里用饲料也更加方便。”

  苏卫国笑道, “这说起来好处挺多。”

  苏青玉道, “唯一的坏处是以后要是赚大钱了, 咱们少赚点。但是风险也更小。说实在的,粮油厂才是我们队里的经济支柱,我们只要不断的发展粮油厂, 就能支持我们队里建设。而饲料厂除了方便养猪之外,也是要赚一笔钱来支援粮油厂建设。”

  以后她准备有机会再引进更多的单位,拉动这附近的工业和经济发展。

  光靠苏家屯自己发展,一是承担不起这么大的成本。二也是风险太大了。

  别看她找机械厂赊欠,找砖厂赊欠,其实她心里都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发展起来之后,这些钱都是要还回去的。而且他们这种发展失业的,不宜负债太多。要是遇着一个没啥能力的接班人,会让经济崩溃的。只有大队口袋里有钱了,才能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