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4节(1 / 2)





  面对何书记,苏青玉就多提了一句了,“没听到确切消息,不过,我觉得可能应该是一种趋势了。我觉得公社还是要做好应变这种改变的准备。”

  何书记沉默了一会儿,叹气道,“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

  苏青玉道,“何书记,您也别太担心,任何模式,都有发展的路子走。”

  “希望我们红旗公社,未来能走得好点。”

  何书记期望道。

  他心里对这个变革也是迷茫的。

  毕竟红旗公社如今有了苏家屯,然后苏家屯带领周边的大队,也算是开始发展了,现在在整个宁安县都发展的比较不错了,还多次被县里公开表扬。

  他还满怀雄心壮志呢,这就突然变化了。

  果然世事无常。

  但是不管怎么说,连在首都的苏青玉都这么说了,那他也确实要做好准备了。

  苏青玉其实也在做准备,为那个伟大的会议做好准备。

  十二月份,会议终于在首都召开了。

  开始关于这会议的内容大家是不知道的,等报纸一出来,就有好多人抱着报纸在校园里宣传了。

  特别是张娟,捧着报纸和苏青玉她们读。

  高兴的和大家宣布,“同学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阶级斗争了。我们都是同一个阶级了。”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捂脸。

  第213章

  一连好些天, 学校里的人精神头都不一样了。

  生活在大学里的学生们都知道, 这个会议传达出来的东西多么重要。也感觉到这个国家在发生变革。

  连呼吸的空气, 都轻松了几分。

  除此之外, 倒是又发生了一件事儿,就是知青回城的事儿。

  很多知青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城来, 甚至还闹出一点动静。

  这对于华国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也是结束知青下乡,以及让知青回城的开始。

  这也是苏青玉一直等待的一个时机。

  小红旗粮油厂可以开始迈出重要一步了。

  周末给元归上完课了,喝茶休息的时候,她就和元归提起这事儿了。

  元归对这事情也了解,他对华国的政策以及变化都在观察研究。试图抓住任何一个机遇。

  对于知青这件事情, 他也看得很清楚, “这还是因为就业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轻人回城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苏青玉深以为然,所以她已经准备为这些同志提供一部分工作岗位了。就是差点儿资金。毕竟如果全国范围的搞这个, 那可不是一点动静。她可不准备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搞,而是准备一下子搞起来,这样才能闹出大动静, 才能打出名气来。为争取改革开放之后的粮油市场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所以启动资金还是需要的。

  “元先生, 你不觉得, 这是一个机会吗?”苏青玉突然意有所指道。

  元归看向她,“什么机会?”

  “展现您爱国情怀的机会。”苏青玉严肃道,“在这个困难的时候, 如果有人能够站出来提供帮助组织解决一部分负担,你说说,这是多么大的好事啊。不管组织还是人民群众,都会记得你。”

  元归哑然笑了,摇头,“我也想过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我在华国开办的工厂已经在当地人中招满了,你可能不知道,光是沿海地区的下乡知青也是庞大的数目,至于其他地区,目前我们还没有投资的资格。”

  如果有资格,他现在早就行动起来了。

  苏青玉当然了解这个情况了。要不说这怎么是苏家屯的机会呢。

  这要是元华能到处投资的时代,现在也没苏家屯什么事儿了。现在抢占的就是个时机,先机!

  苏青玉一脸认真道,“你们不可以,我们可以啊。”

  元华挑眉。

  苏青玉道,“我管理的生产大队有个粮油厂,可别小看我们粮油厂,在我们县里那也是赫赫有名的。”

  元归还真小看了,一个县城赫赫有名……

  苏青玉道,“当然,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公有资产,可以随意扩建,招人。”

  元归:“……”这点倒是把元华给比下去了。

  “我们小红旗粮油厂目前准备帮助国家解决一部分知青同志的就业问题。在各大城市开办粮油站。只要这事儿办成了,这将会在老百姓群体中产生多么好的影响啊。不知道元先生感不感兴趣。我知道元先生不看重虚名,主要是以建设祖国为己任,追求干实事,但是我作为一个华国人,一个华国干部,我觉得英雄也不能默默无闻,该出名的时候还是得出名,这样才有更多人学习英雄。弘扬正能量精神。

  元归:“……你说得对,”他双手手指交叉摩挲了一下,“你认为我们元华可以怎么做。”

  苏青玉笑道,“为解决知青同志就业问题,出资帮助某粮油厂在全国建立粮油站。”

  元归看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