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39节(1 / 2)





  她赶紧高兴道,“领导,您这个好消息也太及时了,我也正想和您汇报这个好消息呢。这两件事儿合在一起,双喜临门啊。”

  赵市长问道,“什么好消息?”

  “我们刚刚联系上了两家医药公司,只要省里同意我们试点了,我们就能和医药公司合作,搞平价药。帮助他们销售药品,以及吸引他们来我们这里投资建厂。您说这是不是双喜临门?”

  赵市长听了一下,还回味了几秒钟,才欣喜道,“机会大不大?”

  “这个得去谈,但是我觉得机会很大。因为我们要谈的药品都是基础药,现在国内生产还是比较多的。他们没什么竞争优势。他们也急需更多的资金去研究更好的药品呢,这些基础药,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压压价。”

  赵市长心里一喜,“好,省里已经同意了,回头就会出具相关的文件。你们好好做,做出成绩,不要让省里领导失望。”

  苏青玉连声保证,“一定做出成绩来!”

  第384章 第384章

  苏青玉和赵市长说的联系医药公司的事儿还真不假。

  元华给了公司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之后, 她就直接联系了。

  基本把自己这边的条件说了一下,好几家小医药公司还真有兴趣。

  这些医药公司都是当地的一些国营制药厂。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华国的医制药厂还是十分吃香的, 那时候被封锁,很多药物都进不来,只能自己生产。但是这几年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竞争就很大了。这些规模不大的国营制药厂在国外流入进来更先进的西药的冲击下,经营越发的困难了。

  但是医药这种东西, 本身对技术含量要求很高。这个是不好追赶的, 特别是没大笔资金以及国家的支持。他们只能自力更生寻求发展。

  如今在苏青玉邀请之下,他们倒是考虑走这条路。

  只不过他们也不准备直接过来投资,而是准备先合作一下医疗补贴这一块试试看, 看看效果。

  顺便利用基础药赚一笔钱,用这些钱去搞研发。或者干脆去买技术。

  苏青玉当然也不乐意了。

  虽然医药补贴是她准备做的, 但是能够多给花岗多捞点,当然还是得多捞点了。

  所以她连续联系了几家, 最后有两家合作意愿很大, 但是对于办厂的事儿都是没法确定。因为如果办厂, 他们要花资金投入, 还要另外安排药厂工人。

  而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老工人, 很多都不乐意随着厂子搬家的。

  挂了电话之后, 苏青玉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她准备促成这两家小医药厂的合作,让他们联合在花岗办一家合资厂, 甚至都不需要他们花什么钱, 厂房在广地有现成的,他们只需要安排技术,然后把旧的基础药生产线拿过来就行了。至于工人, 他们愿意安排就安排,不乐意安排……花岗也能从其他地方安排人嘛。

  这样一来,这厂子不就办成了?

  弱弱联合不就变强了吗?

  苏青玉想的好,觉得还是大有可为的,所以刚刚电话里就和赵市长说了联系两家医药公司的事儿。

  而赵市长给她带来的好消息,也算是给这事儿推动了一下。

  苏青玉心里感慨,这医药公司还真是意外之喜。

  她其实之前都没做计划的,就只是想趁着正好有空的时候,顺道的把医疗卫生抓一抓,结果抓出问题来了,就解决问题。这解决着,一步步的就走今天来了。

  事实证明,人果然不能闲着,只要干活,就必定有收获。

  苏青玉先是去找江老书记,然后意气风发的就又召开了会议。

  这次不止是医疗卫生的系统的人过来开会,还有区里其他领导们。

  虽然老书记坐在主位上,不过这事儿还是苏青玉发言的。

  会议上,她主要提了试点的通知。省里已经同意了,这也是花岗的一个机会。

  “我们做失败了,以后好事儿就轮不到我们了。但是我们如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在省里挂个名了,甚至全国挂名。”

  这些干部们听着心里激动。

  他们还是在区里呢,就有这些机会了。

  苏青玉道,“机遇很多,我们要善于把握,虽然这事儿有些突然,但是我们也要尽力去办。我建议,咱们组成花岗区医疗改革试点小组。胡一山同志任组长,负责这件事儿。高波同志分管财务,就做副组长,做好配合工作。”

  胡副区长顿时精神振奋,双眼放光。

  高波也很高兴。

  江老书记也不爱管这事儿,之前苏青玉给他通了气的,所以他也点头同意。

  上面亲自点的名字,其他人自然没有想法。

  而且这次这么大的事儿,区长都没抢着干,老书记也没说进来占个名额,也更加给了他们希望了。

  这说明顶头的两位就是不揽权的。也愿意给大家机会的。

  苏青玉又要求其他各部门配合好。特别是负责宣传的部门,在具体的细节确定之后,一定要在全区范围内宣传这件事儿,让老百姓知道以后区里有补贴了,让大家有病治病,别舍不得了。

  政府给出钱了。

  会议之后,这些人就和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匆匆的忙碌起来了。

  有了计划,有了表现的机会以及奔出头的机会,谁都乐意好好的干活。

  比如胡副区长,这会儿就一门心思放这上面来了。